聚合氯化铝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高效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是目前水处理研究开发的热点,它具有用量少、污泥少、除浊高,对出水pH影响小等优点,是污水处理中的理想絮凝剂。因而对国内外聚合氯化铝制备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归纳了不同原料生产聚合氯化铝工艺技术,分析了各类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的优点,并介绍了聚合氯化铝生产工艺的主要改进技术。
聚合氯化铝(PAC)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具有优越的净水性能,与传统药剂相比,药效较高而价格低,目前正逐步取代硫酸铝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无机絮凝剂之一。多年来,我国开展了多种原料和工艺制备的研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艺路线和生产体系,基本满足了全国用水和废水处理的发展需求。
1.国内生产的PAC的方法有很多,目前主要以酸溶一步法、酸浸中和两步法、凝胶法、热分解法等为主。常用原料主要有单质铝、含铝矿物、粉煤灰等。
聚合氯化铝PAC的生产方法分别有:1.金属铝溶解法、2.铝盐化合物生产法、3.氢氧化铝法、4.矿物原料生产法。5.电法生产PAC技术。
2.聚合氯化铝PAC生产工艺的改进
(1)盐酸投料方式:酸溶法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次将计量好的盐酸溶液放入反应釜中,以添加铝料及水量的速度来控制反应的激烈程度和反应温度。
(2)聚合氯化铝PAC产品中有害杂质的去处:铝灰、铝渣等原料来源复杂,常含有多重杂质,导致产品中含有PB,CU,AS,SN等有害离子,限制了其在饮用水中的应用。新工艺是在酸溶铝原料时,当反应体系的PH逐步上升至2时,加入CAS,FES,NA2S等沉淀剂,反应3-5H,使有害物质生成硫化物沉淀而去除,产品得到纯化。
(3)盐基度的调节:聚合氯化铝PAC生产过程中盐基度一般控制在45-65%范围内比较合适,铝灰酸溶法和氢氧化铝加压酸溶法等一次酸溶就可以制成盐基度高于60%的产品。而铝矾土、煤矸石等矿物的化学反应活性很低,在与盐酸反应过程中,即使加压溶解,一次酸溶盐基度也只能在20-40%,很难达到40%以上,因此必须进行盐基度的调整。
|